□李敏
  因為暴風雨的原因,我錯過了劉桂明《正義不會缺席》新書發佈會,但讓我頗感意外和欣喜的是,我和他的新書一起趕上了發佈會之後那道橫跨北京奪目絢爛的彩虹。
  這道雨後彩虹不由得讓人想起橋梁,如果正義也需要通過橋梁才能到達,這個橋梁該由什麼來築成呢?《正義不會缺席》是橋梁中的一部分嗎?橋梁那端的正義有形狀嗎?還是只能被感知?不同的人對它的感知會是一致的嗎?正義可以被全面、準確地呈現出來嗎?還是如博登海默所說“正義有一張普洛透斯的臉,可以隨心所欲地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模樣”?正義有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標準嗎?它是封閉的嗎?還是它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正義會從天而降嗎?還是必須通過我們的追尋才有實現的可能?我們追尋正義的腳步應該從哪裡開始?追尋正義有終點嗎?還是它本身就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過程?追尋正義的路徑和方法呢?對於不同的職業、不同的人群來說,它們是一樣的嗎?……
  同為法律人和媒體人,我也有很多問題,很多困惑,而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窗口。或許我並不一定能從中找到完美的答案,但它確實為我提供了一種同時作為參與者、見證者、記錄者、評論者的思考方式和態度,而他追尋正義的腳步也正是從“追問”開始的。
  “對法律人來說,質疑是一種基本素質,懷疑是一種職業天性,存疑是一種判斷力。”這是他對身為法律人的基本要求和期待。
  “提問是媒體人的天職。從職業使命與制度建構上看,我們的‘問’既是問題,也是問詢,更是問責。”這是他對身為媒體人的職業使命定位。
  正義不會缺席,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法律人和媒體人在追尋正義的旅途中不能缺席。那麼,法律人和媒體人又該以何種方式在場?只是懷疑、質疑、存疑和提問嗎?質疑、懷疑、存疑和提問的對象是誰?以何種方式表達質疑、懷疑、存疑和提問?……
  對於這些問題,劉桂明在書中都給出了他的回答:他用《“釣魚執法”:究竟是誰惹的禍?》一文對執法部門的管理觀念、制度以及非法執法行為提出了質疑;他用《深州監獄為什麼會多次發生越獄事件》一文對監獄的混亂管理提出了質疑;他用《要指標還是要目標?》對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片面的政績觀提出了質疑;他用《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奉命行事”的應然與實然?》對部分司法人員“奉命行事”等有悖程序正義的司法行為提出了質疑;他用《律師怎麼會踢進了一個“烏龍球”?》對部分律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倫理提出了質疑;他用《“胡斌替身門”:究竟是質疑還是謠言?》對網絡民意和草根輿論的理性提出了質疑……
  他既質疑強者的破壞規則、濫用權力,也不迴避底層之惡、弱者之惡,不迴避強者之善以及強者的權利要不要保護。他用一種理性的價值觀向一切可能的對象,包括他自己提出質疑,而他本人並不因此而顯得居高臨下,恰恰相反,他的文章顯得很平和,而不是充滿霸道和偏執,他的文章有激情,但沒有情緒。從書中我們能讀到劉桂明作為法律人和媒體人的情懷,而這種情懷是我們追尋正義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原標題:正義,從追問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27guroq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